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各种中药材作用功效与作用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各种中药材作用功效与作用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什么书能查到各种草药的功效?
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我国又是中草药的发源地,大约有一万多种药用植物,描写药用植物的书籍也是代代相传。
现今,被公认、而且方便阅读和查阅的草药的典籍,当属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(一部)。药典发展历史源远流长,从1963年版、1977年版、1985年版、1990年版、1995年版、2000年版、2005年版、2010年版、2015年版,迄今为止已经颁布了10版,现行版本为2015年版。历版《中国药典》均经过国内医药界的院士、权威专家共同编撰和修订,所入选的药材不仅包含了药材的来源、性状、以及各项检测标准,而且详细描述药材的呃性味归经,功能主治,禁忌以及日推荐剂量。《中国药典》2015年版(一部)共收载中药材和饮片品种618种,基本满足人们日常就医使用。
其次,比较常用的还有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《中药大辞典》《中华本草》等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共收中草药2000多种,包含了好多药典都没有收载的品种,各药均有名称、来源、形态、生境、栽培、采制、化学、药理、性味功能、主治用法、附方制剂等内容,可以参考借鉴,但药典收载的品种还是以药典为准。
《中药大辞典》也是中医药或相关领域工作者和中医药爱好者的一套重要工具书,全书收载药物6000多味,每一味药物下设异名、基原、原植(动、矿)物、栽培(饲养)、采收加工(或制法)、药材、成分、药理、炮制、药性、功用主治、用法用量、选方、临床报道、各家论述等内容。
《中华本草》是一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接主持的重大科研课题,全书30卷,另 立民族药4卷。共计载药8千余味,内容涉及中药品种、 栽培、药材、化学、药理、 炮制、制剂、药性理论、临床应用等中医药学科的各个方面。
其实,这方面的书籍还有很多,但我认为以上这些是比较有权威性的,都是近代的专家学者,在古代医书典籍的基础上钻研、修整、编撰而来,去粗取精,并融入了现代医学剂实践,相比古代的一些书籍更便于现代人查阅。
如果真学习,我国有一部新编本草纲目,其内容丰富,并含有对中草药的化学测验说明及配方主治等,共计四部,对初学中医或爱好者不太适应,必须从简单的学起逐步深入,还有一个小本即《中药四百味白话解》对初学或爱好者都有帮助。
香糯中药功效和作用?
中药香薷味辛,微温。入肺、胃经。功效为发汗解表,化湿和中。
用于夏季风寒感冒:香薷发散风寒,有发汗解表作用,多用于夏季贪凉,风寒感冒所引起的发热、恶寒、头痛、无汗等症,往往与藿香、佩兰等配合应用。用于呕吐、腹泻等症:香薷有祛除暑湿的作用,故适用于暑季恣食生冷、湿阻脾胃所引起的呕吐、泄泻,可配合扁豆、黄连、厚朴等同用。用于水肿、小便不利等症:香薷利小便、消水肿,可单独应用,也可配白朮同用以健脾利水。香薷既能发汗解表,又能祛暑化湿,所以在暑天因乘凉饮所引起的怕冷发热无汗及呕吐腹泻等症,是一味常用的药品。香薷虽能祛暑,但性温辛散,多适用于阴暑病症。
所谓阴暑病症
中医认为,中暑分阳暑、阴暑,“动而得之者为阳暑”,“静而得之者为阴暑”,我们平时所指的中暑大多指阳暑。患者多在烈日下劳作,或长途行走,或因在高温、通风不良、湿度较高的环境下长时间劳作所引发,突然出现头晕胸闷、高热汗出、体若燔炭、面红目赤、烦躁不安、大渴大汗、喘促气粗,且舌红苔黄少津,脉洪数等,这种中暑往往病情重而危急,须尽快救治。
人们对阳暑的预防较为重视,但对阴暑证往往认识不足。阴暑的发病多是因为夏日过于避热贪凉引起,如夜间露宿室外,乘凉时间过长,运动后立即用冷水浇头冲身,快速饮进大量冷开水或冰镇饮料,睡眠时被电扇强风对吹等,均可导致风、寒、湿邪侵袭机体而引发“阴暑”。阴暑的致病原因不单纯是暑邪,而兼有寒和湿,所以阴暑不像中暑那样明朗化和发病急骤。
香薷的适应症状
香薷辛温发散,能入肺经发汗解表而散寒;其气味芳香,又可入于脾胃化湿和中而祛暑,多被用于暑天贪凉而导致的夏季着凉,感受风寒而同时兼有脾胃湿困的患者。其治疗夏季感冒症见恶寒发热、头身重痛、腹痛吐泻的效果显著,被人称为夏月麻黄。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各种中药材作用功效与作用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各种中药材作用功效与作用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