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中医之气指的是什么的问题,于是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医之气指的是什么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中医所说的血气中的气到底是什么?
气为血之帅。曰:形以养血,血以养气,气以养神。神明则身轻四海,目达八方。
中医治病救人,离不开从人体自身的成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出发,治疗的方法讲究适应这种规律的,特别注重人体自身对疾病的抵御。这一点与西医完全的不同,西医把人体看成机器,那个部位有病,只要消除病灶,不论其他。
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——道教,对中医的产生发展都有极大的影响。道教的修炼就特别注重对气的修炼,吞、吐、吸、纳,所以道人们给人的印象都是些鹤发童颜,身轻如燕的形象。
中医认为,人体的形即人体的本身,并不是人体产生病症的全部。人在气上,如果调节或修炼不好也是疾病产生的原因,所以民间有句俗语:病从气上得。
这一点已被医学所证明。而且如情绪,心理暗示等等都可能是人体产生实质性的病理。
中医之所以难懂,之所以博大精深,就在于它医的不单单是病,而是医人,把治疗疾病放在人的整个体系中去思考,从而达到即消除疾病又增加人体自身抵御疾病的能力。
又曰:上医治国,中医治人,下医治病。
中医有精神气的说法,精神气其实是人的一种状态,人发声时宏壮有力,中医就会说中气充足。精代表精力是否旺盛,神代表精神是否能凝聚集中,气代表力气是否足夠。由精神气这些人体生理现象可知,一个中气十足的人,是一个吃得多吃得香睡得好的人,是一个消化系统状态很好的人。中气十足的人,需耍人体的供血系统和呼吸都良好的人。由这些表现可判断,气与人身的消化系统,呼吸系统,供血系统都有关系。
谢谢邀请!在说中医的血气之前先和大家聊两个耳熟能详的东西,一个是血气方刚,一个是孔夫子的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时,血气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壮也,血气方刚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气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,可见血气不只是中医学独有的名词,在传统文化中广泛引用。
在中医学中,血气两个字经常连在一起出现,实际上内涵还是有所不同。相对而言,血偏向于物质层面,气偏向于功能层面。气实际上最早是借鉴的哲学的概念,广义上气分为阴气和阳气,光明的,温热的,向上的,推动的属于阳气。而晦暗的,寒冷的,向下的,静守的则属于阴气。具体到各个脏腑和部位,则又有五脏之气,元气,营卫之气,胸中大气等分别。在人体,气是由来自父母的先天精气,来自脾胃的水谷之气,和来自自然界的清气共同组成和维系的。
需要指出的是,气血不止是一种物质和功能,气血理论更是一种方法论,是古人认识和解释人体及自然界的一种工具。因此拿着现代的语言体系去生搬硬套,自然容易得出气血理论是错误的,过时的这样的错误结论。气血理论是古人智慧的结晶,至今仍然在指导着我们的传统医学和语言文化。
中医所说的气有两种是人之本,一种来自于先天,是母体和大自然给的,人们常讲的精是人之髓,气是人之本,神是人之魂,缺一不可。都于自然紧密相关。比如,五脏之气,我们常叫他元气。一种是后天之气就分正邪湿热了,也来原于自然,比如,五谷之气,气可以说是一种动力,也可以说是一种养分,带动血液流畅。给全身各个器官带去营养。也主导着精神,能使人亢奋,也能使人萎靡。要不怎么说人活着也就是一口气呢,总而言之,气就是自然产物。看不见,摸不着却真实存在,主导着天地万物。如,地气,天气,水气,空气,雾气。阴气,阳气。处处都是气。哈哈!谢谢。
中医所说的气究竟是什么?张三生气了,这里所说的“气”与中医所说的气是一回事儿吗?
好问题,相信很多人也会困扰不解。气的理解不能用西医的方式去解释要不然更加糊涂。
为什么不能用西医解释呢?因为西医会抽一把空气拿去分解化验然后说空气中含二氧化碳,一氧化碳等等。这一听你更加蒙了,什么鬼?
要理解中医的气,你就得理解中医的根源才能知道气是什么东西,毕竟气看不见摸不着,所以你用想象力去解释更加合理。
中医的理论来自大自然,所以你要去大自然找答案。一年四季24小时早中晚太阳发出来的光会变化,有温暖,热辣,也有不温不冷。少阳明阳太阳就这样区分出来了。少阴太阴厥阴也按时间温度变化区分的。
气也随三阳三阴的变化变化,气就会变化成阳气还是阴气。春夏秋冬,气也会成为四季之气。这就是六气来源风寒暑湿燥火。东南西北中五行之气,方位上有一定的局限,要不然再空旷的大海上或是沙漠上去说五行气不合理。所以需要结合地势情况分气的。
东木,太阳起东方,东面的树木吸收太阳精气最大,所以是向东适合种植,从小块区域分的话,东面的植物茂盛,树木也会吸收散发气。所以是东木气。
南火,应该是南面风大,从现在的地理看,中国南方靠近赤道温热地带,热胀冷缩,北面冷,所以风自南向北吹,风是热的又近赤道所以南火,所以建设家的时候向南朝北,空气流通。
西金,北水,中土。
这时候你会觉得气哪里都有,我们是被气所包裹着的。气可以融合所有物质内。所以我们体内的气是会变化的不会固定的,体内的气也随着时间,环境,气候变化而变化。
那气来自那里呢?道德经说过,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这个三应该就是气。为什么,我觉得阴阳要交换结合,就是用气来交接的。
谢谢邀请。但很遗憾,本人没学过中医,无法给出确切的回答,试着回答一下。人体之生命体征,一是血循环(血),二是呼吸(气),二者停止运行生命即刻停止。这是民间的认识,现代医学有"脑死亡"一说,但民间无法接受——脑死亡状态下,可能血、气运行并未停止。有点扯远了。中医所说的气,与呼吸之气可能不是一回事。中医常说气虛和血虚,此"气虛"之气指的是人体元气,元气不足则百病生。人做大手术之后,虽然手术很成功,但元气大伤,人会非常虚弱,用人参黄芪补气非常有助于元气恢复。此"元气",其通道就是十二经络,经络不畅便会产生气滞,气滞于经络则使得该经循行路线相关部位疼痛或出现运动障碍,或其他相应的症状(病症),气滞过甚可致血瘀,导致肿瘤、癌症等病症。我们常说的生气(发怒),与中医所说的"气"有关联但并不是一回事。人生气之后若能想开(自我化解),于身体并无大碍。但若生气又不能很快自我化解,会导致身体产生气滞、血淤,甚至会出现生命危险。我们常说人被气死可能就是这么回事。
谢谢头条邀请!张三生气,李四生气,王五,赵六,刘七,林八……所有的人生气了,跟中医说的气不是一回事。这个问题问得很好,中医的气是大有学问的,可惜我学问浅薄,读小学二年就文化大革命运动风暴来了,由于喜爱读书,逢书就看,有钱就买,拿到报纸,无论新旧,都要看完,包括杂志,纸条。发现问题喜欢在脑子里打个为什么。比如人为什么会生病,就在中医的书里找到答案。黄帝内经: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。说明中医所讲的气是维持人体生命的物质。中医讲的气,有正气和邪气,正气能维持人体的生命健康,邪气能使人生病。还有内气和外气,还有主气和客气。张三生气了是外气激怒内气的外在表现,观其表能知其里,张三的气是怒气,怒则伤肝,肝怒则气,发泄于表,经常发怒生气,易得肝病。经常忧郁,易得脾病。中医讲的气是一种物质,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,人体得气则生,脱气则死。人死了就断气了。心脏能跳动是因为有心气,血液能流动是因为有阳气。中医还有阳气和阴气。人与大自然互相感应,人体是个小天体,大自然是个大天体。人体有五脏之气,大自然有四时之气。再次强调,中医讲的气是存在的物质。关于气的论述,有请资深人士来讲,让所有中国人认识气在人体的存在和维持人体生命健康的重要性
中医里讲的气推血行,气与风又是什么区别呢?
中医认为气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,气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,把身体需要的营养和热量输送到各个部位,气在体内可以促进血液循环,维持正常的血液运行,浇灌五脏六腑,保持身体功能的正常发挥,在外可以防御外邪,维持身体正常体温,起到保护人体的作用,这是身体中的正气,是身体健康的保证,这种气和外界的风不一样,外界的风是贼风邪气,可以造成人体的很多疾病,中医称之为百病之长,是虚邪贼风,有害身体健康。
中医讲的气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气,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结合,先天之气来源于父母遗传,后天之气来源于饮食五谷,先天之气和水谷精微之气,形成了人的后天之气,这种气比较彪悍的行于外,抵御外来之邪,比较柔润的行于脉中,维持脏腑和血液的正常运行。
人体的气过于亢盛就会生热,不足就会生寒,因此气的正常运行,才能使身体健康,一旦不足或者亢盛就会发生疾病。
风可分为内风和外风,内风来源于身体中的阴阳失调,像热极生风、脑中风、风湿、风热、风寒等,这些风都会使人发生疾病。
外界的风来源于自然界中,像风寒暑湿燥火六气,这些风都会使人发病。其中风寒之气会使人发热恶寒、头项强痛,风热之气会使人口干、发热,风湿之气会使人身体沉重、肿胀等,这些都是风造成的。
“痒自风来”,风都有发痒和游走的特性,像外感风湿会造成湿疹,内有风湿会游走、疼痛等症状。不论外来的风和内里的风,都会使人生病,这些都是身体中的邪气,是和人体的正气相对立,中医所讲气推血行之气,和风有着本质的区别,这就是一个是正气、一个是风邪。关注中医杂症,每天都有养生保健的方法和大家分享。
气有狭义的气和广义的气。狭义的气是指五脏六腑气,卫气,营气,宗气,元气等。广义的是指肉眼观测不到的机体各项机能。总之,气是推动机体形成,生长,发育和对机体保护的各项机能。
风有内风和外风。外风是自然界的一种正常现在,超出了正常范围就是一种致病因素。可从口鼻,肌肤侵入机体,也可以直冲内脏。内风是由于机体内各种病理因素引发的机体类似风一样的症状表现。热急生风,血虚生风,痰瘀生风等。
到此,以上就是对于中医之气指的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中医之气指的是什么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